调研丨毛达:我国垃圾分类实践存在4个典型症结
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在对《无悔前行:垃圾分类的实践教训和基本对策》进行调研时,梳理出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中常见的认知误区和无效做法。
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毛达表示,其中所列的现象,并非绝对是“错”的,但至少是有争议的,或在特定情境下就是有问题的。
具体表现:在工作中以人工分拣替代居民分类投放;认定“分类投放需要更智能化”
有的地方,垃圾分类总是做着做着,就有人开始帮居民分,比如保洁员、指导员,甚至是明确设岗的“分拣员”。但无论从资源投入、产出质量、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角度看,先混后拣都达不到垃圾分类的整体目标和要求。
当然,垃圾分类工作并非不能有二次分拣,而是要认真考虑二次分拣可以发生在哪个环节,该怎样实施。
此外,一些地方认定“智能机器替代居民分类投放”,也极不具现实基础。因为迄今为止,还没有哪些智能设备或技术,能很好地替代人们完成分类投放任务。我们不排除将来科技发展到要用AI来完全替代我们生活的一切,但从当下来看,基于公众意识提升、行为改变的分类模式已经得到了大量的验证,我们好好学习和改良这些模式,是务实之举。
具体表现:认为仅靠贴标语、办活动、送垃圾分类桶,就能带来公众行为的改变;认为“分类投放设施越方便居民越好”
一方面,宣教活动中,居民感受到了氛围、接收到了知识、有了点硬件,并不一定就会自觉地分类投放。关于垃圾分类的宣教,有一些常见做法,比如贴标语;搞专家讲座、游戏问答等集体活动;给居民送分类桶、送垃圾袋。但事实表明,这些做法投入不少、收效不大,且容易沦为走过场。
另一方面,真正能影响公众行为改变和习惯养成的关键因素,并不只是“有点懒”。因此,即便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靠近居民家门口,很便民,居民的分类投放意愿也未必很高。复旦大学课题组的李长军博士分析,上海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效果近年大幅提升,取决于三大因素:一是确保基本硬件设施的到位;二是明确志愿者、保洁员对其自身的工作定位,并且通过他们的行动和行为调整,让居民明确自己的主体责任;三是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在居民的垃圾投放时间段值班,并注意指导和服务过程“动口不动手”。
具体表现:花钱“买”垃圾;厨余垃圾处理走捷径,如推广家用厨余粉碎机等;垃圾收运、处理等后端尚未准备好,就大力推进垃圾分类等前端工作
一些地方花钱“买”垃圾,引入积分制、绿色账户等做法,通过经济奖励的形式来促使居民分类投放。这有助激发不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,但它是否可持续,尚存争议。首先,这种做法如果不配合其他行为干预,一旦停止就难以持续;其次,经济上确实难以持续,因为要达到激励门槛,经济回馈往往要超过废弃物本身的市场价值,违背了经济规律;第三,目前各地逐渐立法确定了垃圾分类是公民的责任义务,过度使用经济激励就显得不合时宜。
一些地方处理厨余走捷径,对快速堆肥机、厨余粉碎机等趋之若鹜。但快速堆肥机价格不菲,运行成本很高,其产物并不是真正的有机肥料,而是烧焦和脱水的有机废料,甚至可能会给土壤造成损害。而厨余粉碎机只是做到了垃圾转移,而非处理。
还有一些地方,“超前问题”严重,连一个厨余处理设施都还没有,就开始要求居民分类投放。因而要求地方马上要有建好并运行的设施,并不现实。但至少要有能够向公众说明的设施建设规划,让公众有清楚的预期。
具体表现:部分地方政府做“甩手掌柜”,盲目依赖第三方;对低价值可回收物等难回收物,仅靠政府补贴等方式“兜底”,而生产者责任却缺位;部分地方政府的非住建环卫部门参与有限。
应对垃圾问题,政府不能缺位。一些地方政府,喜欢把辖区内的垃圾分类整体外包给第三方公司,自己做起了“甩手掌柜”,只去做些表面考核。这种模式存在巨大风险。一是企业本身的经营有很大的不稳定性,一旦出现问题,服务中断,会严重影响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信任;二是企业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利润,甚至是短期利润,缺乏对公共性和长远性的考量,这本身应该是政府来引领、介入的,结果出现了缺位。
应对垃圾问题,企业不能缺位。一些地方政府直接以经济补贴,“兜底“回收低价值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、电子废弃物等。市场失灵,政府应当伸出它的手。但这个手怎么伸却值得商榷。是通过转移支付,把回收不经济的东西都“包圆”了,还是更好地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呢?从成功国家的经验看,由生产者直接履行回收责任、承担回收的费用,既可提高难回收物的回收率,又可反向促进企业革新产品和包装设计,使垃圾减少。这种干预形式的转换,并不排斥政府的转移支付和补贴,而是把它用到更有效的地方。
应对垃圾问题,非住建环卫部门也不能缺位。这项工作涉及住建、城市管理、发改、生态环境、商务、工商、市监、交通、民政、教育、卫健、农业农村、精神文明办等多个部门。
因此,关键在于如何做好相互协作。有专家建议,需要建立一个更高位阶、跨部门的机构或机制,来完善包含垃圾分类在内的整个垃圾管理的顶层设计与部门协调。
推荐阅读
公益实践沦为海外名校入场券,莫让“公益”变了味
实现“碳中和”:全球政府、企业和NGO在扮演什么角色?哪些品牌是海岸线垃圾制造王者?谭婷、唐帅,为近3000万听障人“无声”战斗公益项目官员必须知道的7个术语公益慈善组织筹款,这些坑不要踩!残障人士在外企做白领?完全有可能!
END